1 2 3
 当前位置:首页 > 书院


明朝嘉靖五年春(1526年),由县卫署设置卫学,始称“平虏书院”,讲学的地方叫“明伦堂”,在今凤凰城镇东门内道北。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,移建卫署东侧,有向阳正房三间。崇祯十三年(1640年),平虏卫守备申鼎钦、教授许可贤带头捐资重修,建有正房六间。清朝雍正二年(1724年),平虏卫守备白焕枢、教授张怀琦带头捐资扩修,建有食堂、操场等,但未能完工。雍正三年(1725年),更名为“固山书院”, 因平鲁古八景之一“固山巍焕”而得名。雍正五年(1727年),知县王杜奉府文,修建县学,在教授王旸的协助下,两次重修和扩建,“固山书院”初具规模,绿树成荫,在院学子150余人。清朝光绪十二年(1886年),知县范基钺筹资再次修葺,延续一时。清朝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,下诏废除科举制度,废书院、兴学堂。实行“中学为体、西学为用”的教育方针。书院学生多数流失,教学处于动荡时期。清朝宣统二年(1910年),清政府颁布《改定初高等小学堂年期科目及课程》,后新建学堂数所,书院学生无几。民国五年(1916年),县政府始建县小学,校址设在今凤凰城镇文庙内。固山书院基本废弃,成为文人雅士散居之所,或研究学问,或把酒论道,一直由民间文士艰难维持。由于地方苦瘠,经费难筹,书院山长没有聘请。书院建筑,因经费不足,修葺未能完固。至今仅存六间屋宇。固山书院为平鲁培养了大批人才,王梦龄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,留学英国8年,娶了英国妻子,1915年学成回国,成为了山西近代工业的奠基人之一。

时光荏苒,岁月更替,适逢中华大好盛世,文化大繁荣、大发展之时代已经到来。“固山书院”这一文化名号,在平鲁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下,得以恢复和延续,定会焕发出更加光彩夺目的光芒,移风易俗,修身养性,传承文明,化育后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