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2 3
 当前位置:首页 > 院士

文化的凝聚力与影响力:中国梦是个人的,也是民族的

有不少朋友问我:你怎样理解“中国梦”?

我告诉他们:中国人要有自己的追求与理念,要有自己的前瞻与预见——这是我初听到“中国梦”这个提法时的反应。

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变化,我们的政治化、理想化、战斗化的思想方法与生活方式,渐渐走向务实,走向富有建设性的脚踏实地的思路。建设小康社会的提法,与过去的许多浪漫激越的说法相比较,已经实际得多了。小平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。与此同时,我们仍然要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。“中国梦”的提出当然不是偶然的。

“中国梦”可以是个人的,也可以是民族的、可以是近期的,也可以是较长期的。“中国梦”应该是更加公平的,不是“拼爹”的。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“中国梦”,人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“中国梦”。

那为什么会在提出“中国梦”的目标呢?我想,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,集聚精力的和平建设,我们在物质上已经大为丰富、大为强劲了,同时,思想活跃,利益与见解的多元性日益明显,而我们在精神上,包括理论建设、精神文明建设、文化建设上,有滞后的困扰。与延安时期、井冈山时期、新中国早些时期的革命理想主义相比,有人说中国人没有理想信念了,只相信金钱了。此时提出“中国梦”,会起到一个令全社会重视理想教育、前瞻教育的作用。就是说在经济迅速发展、务实精神占据优势的同时,人们看到了精神层面的涣散、鄙俗、恶化的危险。在这个时候提出要树立一种追求与梦想,是有它的针对性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