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2 3
 当前位置:首页 > 讲堂
冯渝杰:先秦楚地尚剑习俗与道教法剑信仰的兴起
添加时间:2018-09-20 点击量:1110

在长时段的历史视野下,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历程相似,中国剑文化发展的奠基时期同样在先秦。而无论从文献记载抑或考古发现来说,楚剑与吴越之剑在先秦时期的表现都抢眼,以至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,秦汉以后中国剑文化的发展基调或剑文化的内核,便是在先秦楚地的剑文化中写定的。作为中国剑文化重要支脉的道教法剑信仰,其神圣宗教内涵在汉晋时期的道经中已有系统呈现。道教法剑信仰的主要内涵是什么?它与先秦楚地的剑文化之间有着怎样的具体关联?本文拟就此略作探讨,以就教于方家。

一、文献所见先秦楚地之尚剑传统

剑的拥有与佩带本为王公、士人所垄断。《太平御览》引《贾子》曰:“古者天子二十而冠,带剑。诸侯三十而冠,带剑。大夫四十而冠,带剑。隶人不得冠,庶人不带剑”。这种礼制的规约至秦简公时始有突破,史载秦简公时“初令吏带剑”、“百姓(即百官)初带剑”。然而“庶人不带剑”的限定,在楚地似乎并未被严格贯彻,文献与考古资料都显示出楚地男子普遍佩剑的风习。如《老子》曾批评楚地“服文彩,带利剑”之风。《说苑·善说》亦载:“昔者,荆为长剑危冠,令尹子西出焉”。《楚辞》中更是多次言及剑,不仅将士、士人佩剑,甚至东皇太一、少司命等神灵亦皆佩剑;不仅感时怀古时佩剑,周流天国时亦佩剑。可见佩剑乃是楚地的士人,甚至普通男子的标配,出土楚墓中成年男子墓几乎皆有一把铜剑。

除男子普遍佩剑外,先秦楚地还流传着以剑喻德、以剑比才的说法以及君子好剑、赠剑的风尚。如《史记·吴太伯世家》所记“季札赠剑”之事。良剑如淑女,君子好逑之。“徐君好季札剑,口弗敢言”可谓“发乎情而止乎礼”,合乎行不逾矩的君子之道。“季札心知之,为使上国,未献”说明季札心有领会,已然内心应允“许之”,然事出有因,未能及时回应徐君之愿,心有念念,故出使后“还至徐”,不想徐君已死,愈发内疚遗憾,为兑现初心允诺“,于是乃解其宝剑,系之徐君冢树而去”。在这个有关友谊与诚信的“故事”中,剑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,堪称君子之交的见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