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2 3
 当前位置:首页 > 资讯
朔州历史上的书院
添加时间:2018-09-29 点击量:2622


朔城区(原朔县)

朔州书院

朔州州属书院。清乾隆二十四年(1759),在州治北街创办。不久废。

鄯阳书院

咸丰八年(1858),城内北街建巡抚巡台一所,后将巡抚巡台改建为鄯阳书院。同治十一年(1872),知州姚官澄倡议惰膳膏火等费均由各行户捐给。同治时汾阳举人冯应寿任山长,后朔州人李恒任山长多年。书院生徒经甄选进学,课教儒学经典、朱程理学、八股制艺等,偏重课试。州府资助科考经费。光绪二年榜眼王赓荣官至知府,以病归乡后曾任书院主讲,本州知名人士不少出于该书院。光绪三十年(1904)改为高等小学堂。


平鲁区(原平鲁县)

平虏书院

院址始建于平虏卫东门内道北,明嘉靖五年(1526)设卫学,始称平虏书院。嘉靖三十七年(1558)移建于主署东。崇祯十三年(1640),卫守备申鼎钦、教授许可贤重修。

固山书院

原名平虏书院。雍正二年(1724),卫守备白焕枢、教授张怀琦扩修,次年平虏书院更名为固山书院。雍正五年(1727),知县王杜奉命建县学,在教授王霭的协助下两次筹款重修和扩建书院。光绪十二年(1886),知县范基钺筹资再次修葺,但地瘠民贫,经费难筹,没有延请山长,虽经各前任知县劝捐修葺,亦因捐资不足,未能完固,仅存数间屋宇。固山书院实际为官办县学,每年收童生三四十人。


右玉县

恒阳书院

为原朔平府属书院。


江林书院

亦称华林书院。当时的朔平府治在右玉县,因此为朔平府属书院。书院在城内东北隅,清乾隆二十七年(1762)创建,后圮。道光十七年(1837),知府张集馨捐俸银300两,并得绅商捐助,改建城东旧宫廨而成,以为全府生童肄业之所。书院规模宏敞,有门楼,联日“昆山洁玉;桂林一枝”。还建有牌坊、金水桥、过厅、讲堂及东西厢房等。讲堂前张集馨题联:“灵秀蕴山川,看此间岭复溪回,定生人物;科名关德行,愿多士金贞玉粹,不仅文章。”


恒阳书院

原玉林书院。咸丰年问(1851一1861)捐款重修,更名为恒阳书院。同治十二年(1873),知府清安再次重修,并存人当行本钱2900千文,每年发商生息钱348千文,又从杀虎口关税中每年续捐白银100两,右玉城当行捐银30两,以充经费。光绪初连年灾荒,列强侵略,国库空虚,经费截留,致使书院一度停办,直到光绪十二年(1886)知府毓铭复又捐款重开书院,因经费不敷,饬朔州认捐常年银80两,右玉、左云二县各认捐常年银50两,平鲁县认捐常年银40两。使书院延续到光绪三十一年(1905),改为朔平中学堂。1918年改为山西省第七中学,1937年毁于日寇兵火。


怀仁县

锦屏书院

院址在县城学宫之前,文昌宫之西,清咸丰六年(1856)知县赵德漳创建。以县境西北有锦屏山而名之。因怀仁地瘠民贫,讲堂简陋,经费无出,无法延师,于是自捐俸训课生徒,励以奖赏,有书院之名而无书院之实。适逢有河渠案罚金若干缗,遂动工建堂斋5间,厨房1间,筑围墙,中设1门,门额上题日“锦屏书院”,延请有名望者为山长,朔望训课生徒。有《新建锦屏书院碑记》,张映璧撰写。


应县(原应州)

龙首书院

原址在州治西南,因境内有龙首山而名之。辽翰林学士邢抱朴,在应州城文庙办龙首书院讲学,当在公元994—996年间,时当辽圣宗之际,即宋太宗之时。书院东为一经楼,曾是抱朴母陈夫人教子读书处。书院不知废自何时。后为儒学基址。


山西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书院是龙首书院,为辽翰林学士邢抱朴在山西应州所建,开启了山西创建书院的先河。具体时间已无考(可能在统和年问)。邢抱朴,应州人,生卒年不详,主要活动于辽代景宗和圣宗时期(969—1031),相当于北宋太祖到仁宗时期。保宁初年,邢抱朴在辽朝任政事舍人、知制诰,后迁翰林学士,加礼部侍郎。统和四年(986),宋、辽雁北大战后,宋军撤退,辽圣宗命邢抱朴赴应州镇抚之……回朝后升任户部尚书,迁翰林学士,纂修《实录》。统和九年(991)奉命到南京(今北京)处理积案,回朝拜参知政事。枢密使韩德让推荐他巡视各地,考察民情,对地方官可全权升迁罢免。后因母丧辞官,屡经朝廷召用,又回朝任职,改任南京枢密使。死后追赠为侍中。邢抱朴的弟弟邢抱质亦在辽朝做官至侍中。兄弟二人皆为当时硕学之士,他们之所以出名,是与其母亲的教导分不开的。邢抱朴母陈氏,少时即通经义,能吟诗作赋,人称“女秀才”。陈氏有六子,她亲自教子读书,后来“抱朴与弟抱质受经于母陈氏,皆以儒术显”。陈氏统和十二年(994)卒,死后赠鲁国夫人。应县城西南曾有“一经楼”,就是陈氏教子读书处。邢抱朴不忘母亲的教诲之恩,为追念母亲的功德,在家乡创建了一所书院,以应州境内主要的山峰龙首山命名。龙首书院的的创建,当在公元994-996年间,时间正值辽圣守之际,即宋太宗朝。值得注意的是,此书院虽为汉族大臣所建,但开了少数民族政权建立书院之先河。


金城书院

在州治东街。康熙六十年(1721)知州章弘将察院东隙地改建为书院,以“金城”从唐至元均为应州州治而得名。计正厅3间,东偏南向房2间,西偏南向房2间,西偏东向房3间,厨房一间,大门一间。知州元炳每岁捐资约二百两作为师生膏火束修之费。咸丰六年(1856)重修金城书院,有讲堂3间,东西配房各3间,东西号舍各4间。同治十三年(1865),学正李树人会同州牧设法募捐制钱10000余吊,重修书院,并添置东西号舍各1间。书院设山长1名,学官、门斗各1名及伙夫等。经费主要靠30顷学田收入,不足部分由州牧和学正向士绅募捐。光绪二十八年(1902)书院改为两等小学堂。


上一个:一分钟带你了解书院  
下一个:山西的书院